|
在不同時代中旗袍服裝都散發著華美特色
百年旗袍之所以歷久彌新,且在不同時代中旗袍服裝都散發著華美特色是在其基本特征上不斷糅合時尚元素和時代觀念改良款式的結果。乃至與歐式晚禮服的部分樣式嫁接,使這一傳統服裝不僅能穿出中國的山水韻律,還洋溢著開放開朗的濃郁氣息。風情萬種的旗袍也曾遭遇過一個時代的嘲弄。上世紀50年代末期起,一浪高過一浪的革命和大躍進浪潮,蕩滌了旗袍悠閑、舒適的生存空間。此后,這種在誕生之初曾帶有革命色彩的新潮服裝,又在“文革”中淪為需要破除的“四舊”。著名影星鞏俐去年2月應邀擔任第五十屆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身著一款以此種方式改良的粉玫色旗袍短禮服,配以黑色褲裝,濃纖合宜,風華萬千。拂去歷史的煙塵,細讀旗袍的現代之美,須如張愛玲所囑“遠看色,近看款”。南北文化交融及多側面多方位與國際接軌,使旗袍的色調已不拘一格:櫻桃紅、蟹青、海藍、杏黃、煙紫等,也有人敢穿著“閃亮登場”。即便我們中的更多人沒有機會像鞏俐那樣展示國色,也可以在尋常的日子穿一襲旗袍。
簡約是張愛玲的幌子,她最愛的還是那些驚艷別致的旗袍。長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上世紀40年代,張愛玲帶著她那敏感于常人的色彩、節奏和情緒登上了文壇。她也同樣鐘情于旗袍,并且在她的旗袍觀中,總是潛伏著滿清時的審美意識,因而這個亂世中的女子,周身膠合著滿清和現世的情調,像照片中她的神情那般,疏離和落寞。定居美國后,在很多場合,張愛玲仍是一身旗袍打扮,不過已不及當年那般奪目。據說,她死前最后一件衣裳是一件磨破衣領的赫紅色旗袍,像極了她曾經絢爛一時而后卻平和閑淡的一生。年輕時,她就曾寓言: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40年代的上海,不僅是張愛玲蝸居的地方,也是整個中國時尚旋渦的中心,其他各地的時尚脈搏隨之起伏不定。那時在上海已有了旗袍唐裝的“別裁派”,就是中西合璧式剪裁。一種是局部西化,或西式翻領或荷葉邊或開衩袖,一種是旗袍與西式服飾搭配,一件古樸的旗袍搭上小西裝或針織背心,既復古又新穎。當時的電影明星歐陽莎菲效仿西方女性戴著長串珍珠項鏈,穿著鳳翔旗袍,胸口摳了一塊三角,露出雪白肌膚,衣袖卻把肩膀包裹得嚴實,面料、圖案、袖子是雍容的傳統一面,珍珠項鏈和三角型胸口又是性感的時尚一面。所有這些時代和地域特征都遵循一條規律——“現在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出”。這條規律使現代旗袍與滿清旗袍涇渭分明。
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典型代表與中西服飾文化交融的設計典范,已經得到了學術界與民間的普通認同。旗袍,故名思義,是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掇o!丰屛钠炫凼恰扒鍧M洲旗人婦女所穿的一種服裝。下擺不開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邊繡有彩綠。辛亥革命后,漢族婦女也普遍采用”。在沉寂了幾十年之后,時尚之風再次將旗袍的衩口撩起,旗袍又流行了。旗袍的衩口又開始越開越高,高得不能再高。它在女人大腿上的探索比西方的迷你裙走得更遠。
改良旗袍起源于上個世紀20年代初,是滿清旗裝與西洋女裝元素有機結合的產物。這種旗袍的特征為:向右側捻襟,立領、盤扣、下擺兩側開衩,單片衣料、貼身設計、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當時,大量紡織廠、服裝店的出現,為旗袍的流行推波助瀾。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改良旗袍達到了服裝出租流行的頂峰,這就是我們現代一般意義上的旗袍。當時的名人如宋美齡、林徽因、胡蝶、阮玲玉、張愛玲等所穿的旗袍,成為那個年代女裝的經典。
清滿洲旗人所穿的旗袍一般特征為: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襻、束腰帶。面料多為皮革。1644年滿族入主中原后,原先的游獵文化與漢族的農耕文化相融合,旗袍特征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圓領變為一寸多高的立領,四面開衩變為兩側開衩或不開衩;窄袖變為喇叭袖;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做工日趨精巧;面料開始以棉布為主,絲綢也逐步盛行。但這一時期所謂的旗袍相對較為寬松,應該屬于古裝的范疇。
旗袍在當代城市已經淪落。但是仍有執著古典美的女性貪戀著它的韻致。大約每一個中國女子都做過關于旗袍的綺夢:燈火初上,著一襲旗袍香風細細在城市的陌陌紅塵里,婉約到極點的式樣,卻分明傾瀉著無比大膽的春光。當然,在那些非傳統的藝術背后也傳承了文化。例如衣裳,原來僅是蔽體御寒之物,后來一代一代的人在稟賦了時代、地域、身份等特征后,又將諸特征會意到衣裳上,因而衣裳也成了視覺文化中的一系。其中,旗袍又是中國衣裳文化中最獨特的一派。 |